共享充電寶這兩年:真香、逆襲和漲價
共享充電寶的發(fā)展故事讓人大跌眼鏡。
無論是2017年初創(chuàng)造40天高密度融資12億的記錄,還是當初被大眾質疑是偽風口、被王思聰公開吐槽,這兩年,共享充電寶經歷了從高潮到沉寂再到矚目的拋物形曲線。
而這個行業(yè)再度備受關注的原因是——通過兩年的市場驗證,共享充電寶近期被爆集體漲價,已經成為共享類項目優(yōu)先實現贏利的行業(yè),啪啪打臉當初的外界質疑。
贏利的曙光發(fā)生在2018年底,2018年下半年,行業(yè)產品經過市場驗證實現規(guī)模營收,“幾家頭部企業(yè)陸續(xù)實現了贏利。”
隨著市場證明共享充電寶能夠滿足消費者需求,這款充電項目越來越成為用戶賴以使用的工具。
近日被推上微博熱搜的共享充電寶漲價,它背后的定價機制是怎么來的?兩年時間,這個行業(yè)是如何在線下展開兇猛鋪點的?消費者的真實使用體驗是怎樣的?下文為你揭曉。
定價的秘密
使用共享充電寶一度讓王月產生錯覺。翻看手機里的使用記錄,她發(fā)現自己在購物中心借的某款共享充電寶的價格是2元/小時,在火車站借的時候卻變成5元/小時。
與共享單車統(tǒng)一的定價方式不同,共享充電寶的定價背后或許有某種規(guī)律的波動變化。
比如電影院,一瓶礦泉水的價格在5到10元,但電影院內的共享充電寶價格最多只有2元/小時,這是因為,用戶可以通過走出電影院,到隔壁便利店買到一瓶2.5元的礦泉水。這屬于尋常的公開場景。
也有把時間單位縮短收費的做法。原本以1小時為收費單位出現在尋常的公開場景的共享充電寶,在火車站等大型交通樞紐場景,它的收費可能會變成2元/半小時、1.5元/15分鐘。
“現在我們都提前網上購票,一般不會在火車站等太長時間。”“用戶覺得,我可能就等20分鐘火車,讓我交1小時的費用,這事不干。但如果,15分鐘收費1.5元,用戶首先會覺得錢不多,充電時間剛好合適。”
事實上,即使共享充電寶普遍上漲,在特定情況下,人們大概率還是會用。當人們手機快沒電,也沒攜帶充電寶時,場景內的共享充電寶就會變成急需,議價能力變得特別弱。
共享充電寶的“局”
共享充電寶的收入以90%租金+10%廣告構成。根據數據顯示,蘋果手機用戶確實是共享充電寶特別喜歡的用戶,“因為蘋果耗電快,電池不扛用。”
隨著5G的加速落地,手機的耗電率將是4G的2.5倍,共享充電寶的需求將被激發(fā)得更厲害,這是共享充電寶公司看得見的機會。